【九维时评】东林党加皇帝,为什么都干不过一个太监
我们无需你认同文章观点,但希望能打开你的智慧之门,让你的思考,从一维变成九维。
今天我们来回答这个问题:
为什么太监魏忠贤,国事居然干得比皇帝和东林党都好。
用智慧
点亮人生
今天我们就分析下,为什么太监魏忠贤公公,居然把国事干得不错,连皇帝和东林党都干不过他。
上篇见此:【九维时评】国之将亡,必出妖孽。此为下篇。
一、东厂
道理说穿了,其实也不复杂。
琢磨下魏公公是干嘛的?东厂老大啊。
东厂是干嘛的?是大明帝国最牛B的机构——世界历史上最早设立的国家特务情报机关。
根据公开史料,东厂的管辖范围非常广博:朝廷、锦衣卫审案子,东厂要派人听审;各个衙门都有东厂人员坐班,监视官员们的一举一动;一些重要的文件,如兵部的各种边报、塘报,东厂都要派人查看;甚至连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,柴米油盐的价格,也在东厂的监管范围内……到明中后期,东厂的势力范围扩大到了全国,连远州僻壤,也出现了“鲜衣怒马作京师语者”,其分支机构远达朝鲜半岛——朝鲜人干了什么事,东厂都知道。
从信息角度看,东厂厂公是不是就成为掌握信息最全的人?帝国所有信息都汇总到他那里——这个国家最真实的各种情况,就厂公最清楚。所以,只要魏公公不算太笨,他做出正确的判断不难。
比如用人。
皇帝看大臣就一个角度:大臣在自己面前的表现,是否说话说到自己心坎上——崇祯皇帝就是这么看中魏藻德的。角度的单一,让他看不准人。
但是魏公公不一样,他的情报网络,使他看人是立体的——这人上级怎么看,下级怎么看,老百姓怎么看,同僚怎么看——魏公公全知道,他几乎能全方位地看一个人。看错的可能性就很小。
所以魏公公用人,就几乎都能用对,并且用在合适的位置上。
再看做事。
魏公公做得最漂亮的就是税制改革。这个举动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——所以为当时的士大夫所不容。
但它符合实际,一举解决了大明财政困难的问题,对整个帝国的好处很明显。魏公公才有钱修边防,给大明朝缝缝补补……等崇祯一恢复旧税制,国家立马就陷入财政困境。
魏公公能进行税制改革,姐认为,两个原因很关键:
1、东厂的信息情报系统给了他准确的信息:西部很穷,你就是拿出吃奶的力气去征收农业税,也刮不出什么油水来,而江南沿海,由于工商贸易发达,人们富得流油,应该给他们加税!
2、魏公公文化不高:魏公公如果满腹诗书,他是不敢改革税制的。因为我们传统的真理一直是:祖宗成法不可改!谁改谁是坏人,是大逆不道。
幸好魏公公差不多就是个文盲,脑子里没书本概念,所以他能按照普通人的常识做出判断:既然江南如此富裕,那咱就想个名目给他们收点税吧!
于是工商税、海税就被东厂整了出来,专门针对江南沿海。
而农业税被减免了:刮不出油的地方就不去刮,免得麻烦——魏公公本身是农民出身,他当然知道,没钱还去刮,会把人逼急造反的!
二、魏公公的悲剧
历史很有意思,你用今天的知识结构去重新观察它,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地方。
魏公公因为是文盲,所以把事做对了,但也因为是文盲——他并不敢确信他是对的,他的知识体系——假如有的话,没有给他这样的自信。
从魏公公开始改革税制,东林党就一直在坚决反对,理由就是“祖宗成法不可改”——东林党都是一些满腹诗书的家伙,随便上一个,张口辩论,十个魏公公都不是对手。
所以在公开的朝堂辩论场所,魏公公是辩论不过的——加上,税制改革已经超越了当时整个社会的认知。换句话说,当时整个社会的文化、知识、认知体系,都没有提供支持税制改革的理论、观念等,所以,其实也没法辩论。
我们做个假设,就算魏公公威武,能把现代经济学家,招到大明去帮助他辩论,照样没用,因为经济学家说的话,整个社会、整个知识界都听不懂——他们就没有经济学的基本概念,如何跟他们谈经济学原理?
要想他们听懂,需要补的课太多了——就像在今天,很多人拿着中学课本知识就要给姐谈剩余价值理论,姐都推荐他们看书去,没法谈——他脑子里都没有的东西,谈了也没用啊!姐向来就简单粗暴的一句话:反正以后工厂都用机器人干活了,你有剩余价值也没用,没人剥削你!
心理学上有个原理:别人的恶评打不倒你,但是你认可除外。
什么意思呢?就是别人说你坏,如果你不认可,其实没用;但是你认可了,你就真坏了。
而,魏公公认可了!东林党人骂他:你他妈就一个文盲,你懂个P,你书都没读过,能把事情干对吗?你就想自己捞钱!
这样的说法打中了魏公公没底气的内心——他知道他就是个文盲,他肯定也顺手捞了钱的……魏公公就因为认可了这样的恶评,所以才会采取恐怖行为打击言论。
而这样的做法,使得东林党人更加确信自己正确,以更加坚贞不屈的姿态反对魏公公……
假如魏公公知道自己是对的,知道自己的做法超越了整个时代,站在了时代认知的最高点——那他的内心一定就会变得非常强大,强大到根本不屑于跟东林党那些道德蠢货辩论。他完全可以拍着桌子对东林党说:你们懂个P!白猫黑猫,收的上钱来的就是好猫!
他还可以慢慢放开言论,让大家自由辩论——当时,凡是帝国在一线工作的人员,比如地方官员,因为接触实际工作,都很快看到了税制改革的好效果。后来掀起的修生祠的歌颂活动,就是从地方开始的。
比如,第一个要修生祠的是浙江巡抚潘汝祯。原因是魏公公减免了织造机户的一些费用(类似孝敬地方官差的保护费),又加快了验收回执的回批速度(要求行政手续不得拖延),这些,促进了制造厂的生产力发展……于是机户们(小工业主们)自愿捐资为魏忠贤修建生祠。
其后,蓟辽总督阎鸣泰歌颂魏公公“民心依归,即天心向顺”、督饷尚书黄运泰称魏公公“尧天地德,至圣至神”——就进入我们惯常的拍马屁阶段:各地请求为魏公公建立的生祠达92座。其中,总督、巡抚、巡按修的生祠有35座。
其实他们这些举动,害了魏公公!
不过,你注意到没有:歌颂魏公公的都是能接触基层的人员、地方官员——因为他们接触实际工作,所以看得见政策效果。
但中国是个中央集权的国家——地方官向来话语权不够。朝堂上的东林党,士大夫阶层,他们看不见实际工作,他们也没有情报系统告诉他们实际情况——他们只有书本上的圣贤言论,以及捍卫道德真理的决心和精神。
从我们今天的眼光看:魏公公如果有底气,知道自己对,完全可以放开言论,慢慢让地方官员和朝堂官员辩论——他还可以组织中央官员下基层,搞搞民情调查活动什么的……
可惜,魏公公没底气,所以他才会用恐怖刑法堵塞言论——这反过来证明他心里先输了。
堵塞言论的坏处还在于:想帮他说话的人,也闭嘴了。
比如魏公公说:但凡谈论“税制”的,一律整死——你想说税制好,也不敢。因为帝国的执法系统水平更差,他们分不清楚你说的是好话还是坏话——他们只会一刀切。
帝国进入言论恐怖期——最后其实,只剩下一种声音,就是东林党人不屈不挠的反抗声音——东林党人用鲜血,挖开了魏公公的坟墓,向世人证明了魏公公错了。
(注:证明错了,不等于真错了。)
三、东林党
魏公公并非对所有东林党都采取恐怖活动,对有实干能力的东林党,他还是能容忍,比如在辽东战事上,那些懂边防的人,哪怕是东林党人,他也能容忍。
他不容忍的,是那些不会干实事,只会道德文章骂他的人——可惜,这恰恰是我们士大夫追求的最高境界。
东林党最著名的对联:风声雨声读书声,声声入耳;家事国事天下事,事事关心。
小时候,这可是激励姐认真读书的名句啊!
长大后读东林党的故事,越读越悲哀地发现:帝国士大夫的知识已经完全僵化、教条,根本无法指导国家的实际工作,他们对国事的参与,基本上都在帮倒忙。
有个古代的笑话:说一个读书人,被人请去写悼文。结果他翻着书本抄写了关于母亲大人的悼文,人家告诉他:你写错了,人家死的是父亲。
这个读书人就理直气壮地说:“尼玛我翻着真理读本写的悼文,还能有错吗?是这家人死错人了!”
这个笑话,基本上可以概括东林党人干的活。我们来八一八。
万历年间,张居正改革,很多条款,是修补大明的实际问题——但是东林党人坚决反对,因为“张居正和内廷勾结”——张居正是太监冯保支持下搞改革的。
翻着书本,“权臣和内廷勾结,是朝廷大祸”,所以必须坚决反对。至于为什么权臣和内廷勾结有大祸,他们是不知道的,也无法评判,他们只需要捍卫这个真理就是了!
改革动了“祖宗成法”也必须反对——尽管时代已经跟建国时不一样了,大明创始人朱元璋的很多政策都不符合实际了,但是东林党看不见,他们只知道捍卫“祖宗成法不可改”的真理。
所以张居正死后就被清算,改革也被终止,帝国回到原来的轨道……东林党松了口气,国家终于清除权臣,皇帝亲政了!
不久,又来事了。万历帝喜欢郑贵妃,想立他的儿子为帝,这下又触碰了东林党的真理——祖宗成法说了:立长不立幼!郑贵妃想动祖宗成法,他们绝不答应。他们再次为此不屈不挠地跟皇帝斗争!把万历皇帝气得30多年不上朝。
明朝皇帝都孱弱,面对东林党排山倒海的真理,他们也挡不住——其实万历皇帝只要稍微强悍点,说:我立谁是我的家事,关你们P事。这事不难办!
可惜万历帝最终都争不过真理们,最后放弃了换太子的想法。
郑贵妃虽然不是万贞儿,不敢加害太子,但是她还是使坏,不让太子读书。于是太子就整天在皇宫里东游西逛,无所事事……有一天,他碰到一群木匠在打家具,突然发现了自己的天赋,于是就爱上了木匠活。
这个皇帝就是天启!如果天启不是皇帝,他完全可能是鲁班第二!他的木匠活真的干的好!
天启当上皇帝后,发现国家事务太烦了,还不如打家具好玩。所以经常躲在后宫打造家具——这才是他把国事交给魏公公的真正原因。
魏公公毫不犹豫地抢了自己同事的相好——客氏。因为这个客氏是天启的奶妈。在天启皇帝东游西逛,不受人待见的时代,就这个奶妈一直跟着他照顾他——所以天启跟奶妈的感情非比寻常。
魏公公把客氏追到手后(后宫对食),自然成了皇帝最信任的人,天启不喜欢干国事,让魏公公干就顺理成章了。
东林党一心以为,在扶持天启上位立了大功,绝对应该得到奖赏——打死也没想到,天启对当皇帝没兴趣,还把国事交给了死太监魏忠贤……
所以,东林党最大的敌人魏公公,其实是他们自己招来的——历史放在长线上看因果,特别好玩——如果郑贵妃的儿子当了皇帝,哪里有魏公公的事啊?
但是东林党的知识结构是看不见这因果的,他们的书本告诉他们:主要是魏公公太坏,蒙蔽了皇帝——所以他们不得不再次投入反对魏公公的战斗!
四、皇帝与党争
天启四年,东林党名臣杨涟上疏弹劾魏忠贤,开列了魏忠贤二十四条罪状——按照大明律,每条都是死罪。
杨涟引经据典、理直气壮的弹劾,把魏公公吓坏了,赶紧跑到天启面前哭诉,提出“把东厂的职务辞掉”,国事不干了,请皇帝自己来干。
问题是,不干国事,本来就是天启自愿的,不是魏公公不许天启干——所以指责魏公公剥夺皇帝的工作,根本就没说到点子上。魏公公一表示要撂挑子,天启就不干了:凭什么叫我去干国事啊,我又不懂,叫我干了国事,我的木匠活怎么办呢?
至于说魏公公要造反,天启更不相信,尼玛魏公公是我奶妈的老公,尽心尽力为我分忧,从来对我的木匠工作很支持,怎么可能造反——所以心思单纯的天启,跟魏公公一样,没读过多少书,那些道德指责的逻辑他也看不懂。他只凭自己的感觉和常识做判断。
你看,不了解实际,凭书本真理整出的“弹劾书”都整不到点子上。东林党为这次弹劾准备了很久,精心措辞、激动万分、气势磅礴、认为必然引起皇帝震怒——但是,在天启这里,连个泡的影响都没有。(你们还不如说:皇上,魏公公背后说你家具打得很糙。
有了皇帝的信任,魏公公开始反击,杨涟被下狱,受尽折磨……与魏公公自我评价低相比,杨涟的自我评价相当的高——来自书本的真理给了他强大的内在自信。所以他坚信自己是对的,是在为真理而战斗。
书载,杨涟不管受到什么酷刑,都坚持大骂魏公公——没有对真理的自信,他不可能这样……后来魏公公自己受不了了,叫人割下杨涟的喉咙,免得他发声。
——这样的恐怖行径,再次证明,魏公公自我认知太低,内心根本不知道:自己干得对不对?所以他害怕杨涟说话……
假设他们能直接对话,姐认为是这样的:
魏公公底气不足地:“杨涟,你能不能不要乱骂?国家需要钱,我只能这样做才能搞到钱啊。”
杨涟理直气壮地:“就知道你掉进钱眼里了,为了钱,你无底线无原则,祖宗成法都敢乱改,太祖的话你都敢不听?你知不知: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啊?你读过书吗?你懂道德吗?你懂不懂什么叫纲举目张,你知不知道一旦失去道德,国将不国?为了卑鄙的钱,你居然要丢掉国家根本道德、败坏朝纲,今后国家出了问题,就是你这种阉人祸乱朝纲搞坏的……
魏公公抱头鼠窜:哇靠,受不了,赶紧叫他闭嘴!……
魏公公搞的恐怖行径,虽然没有影响天启皇帝,但是影响了崇祯——崇祯还没上台,就知道魏公公太可怕了。一个让皇帝害怕的人,被干掉,是必然的。
而东林党人,为了自己心目中的道德理想,从万历到崇祯,前仆后继,抛头颅、洒热血、流血牺牲也在所不辞……他们的精神确实感天动地,浩气长存——就是,别真干实事啊!
因为实际工作,不是用道德能解决的!
崇祯初期,东林党终于登上历史舞台,他们说话算数了。啊,像牛魔王说的:五百年了,五百年了,我终于等到了这一天。
他们马上按照书本,实践他们治国平天下的正确真理:
比如,废除工商税——导致帝国陷入财政危机。
据不完全统计,魏公公主政时,工商税占国家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,魏公公凭借着这些税,支撑着庞大的国防开支。
东林党执政后,基本上废绝了工商税,据说茶税没明废,只是把收税的太监召回(也就没人收了)。天启时,江南光茶税一项就有20万两进账,而崇祯时,整个江南连十万两都收不上来。
国家按照旧法,恢复农业税,帝国缺钱,就把农税一加再加,最后流民遍地——逼迫出了造反。
对于辽东的战事,魏公公因为自我认知低——知道自己不是那块料,所以从来不去瞎指挥,而是把权力完全交给了袁崇焕。要钱找我就是了,其他我不管。
而崇祯和东林党都是牛B人物,自我认知很高,边事上非要指手画脚,以便证明自己很懂——大明很多场战役,如果朝廷不乱下指示,是不一定输的。
崇祯更是牛B ,敢直接宰了袁崇焕……帝国最后启用的洪承畴,是最后一个懂战略的人,洪承畴出征前,反复跟崇祯沟通说:必须慢慢收服失地,不能急。崇祯也拍着胸脯保证:我绝对听你的,不瞎指挥。
但是崇祯最后还是疯狂滴催着洪承畴赶紧决战——洪承畴明知这样太冒险,还是被迫提前决战……当然,输了——于是大明输掉了最后的军事本钱。
而导致崇祯非要干涉洪承畴的原因是,帝国财力太紧张了,如果不赶快决战,恐怕拖不起……
东林党为国家节省财力,其实一直殚精竭力——但是他们是不会去承认阉党魏公公干得对的,更不可能去恢复工商税——他们脑子里没有把人和事分开的概念。我们的道德评价体系向来是:人错了,他干的事全错!
东林党想出的“好办法”中,有一个就是:建议取消各地的驿馆,节省国家开支。这使得很多靠驿馆生存的人失去了工作,其中就有一个叫李自成的人。
直到大明灭亡,东林党都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。他们肯定是对的,都是翻着书来干的,怎么可能不对?——圣贤书可能错吗?祖宗成法可能错吗?
所以要怪,只能怪这个国家“死错了人”。
东林党总结历史,最后得出一个悲壮的结论:崇祯是好皇帝(用东林党的当然是好皇帝),大明虽亡于崇祯,实亡于万历。
听懂潜台词了吗?帝国就是从张居正乱搞开始,一直没有回到正统真理的轨道上,到崇祯年间,作为真理的东林党才掌权,但是已经无力回天了。
东林党没错,错在张居正、郑贵妃,魏公公之流……这个国家就是被这群乱动祖宗成法的人搞坏的。
这就是认知的悲剧。
五、认知
网上有个说法:大意是,江南是东林党的大本营,魏公公税制改革,动了江南的利益,所以,东林党坚决反对。
也就是说:东林党是为了一己私利,反对税制的。
这完全是今天的目光——姐不这么看。
因为,如果东林党真是出自“私利”考虑而反对,那他们是做不到“不屈不挠、强大自信”的——哪个自私自利的人做得到牺牲自己?
只有坚信自己是真理的人,才敢牺牲自己。
何况,那些歌颂魏公公的,比如浙江巡抚潘汝祯,也来自江南。
在姐眼里,这是认知的悲剧——人类真正的悲剧,其实都是认知的悲剧。我们总结下:
1、上千年了,士大夫阶层的知识体系都没有变过,早就僵化教条了。基于道德至上的知识体系远远落后于时代,他们既看不懂自己的国家,也看不懂外人、外部环境。
2、只坚信自己的书本真理,失去了对现实的基本判断力。社会早就跟太祖建国时,不一样了,但他们还是死守着太祖成法,用它来指导现实工作;
就是我们常说的:读书读死了,教条主义害死人。
所以你就看到了这么怪异的事:不读书的魏公公,木匠皇帝天启,反而比知识界更有常识和基本判断力。把事更容易做对。
另外,还说明一个真理:不是你想把事干好,你就能干好的。
在思想层面,东林党和崇祯,都想把事干好;但在操作层面,他们就是干不好。手槽!
所有的前车之鉴,都是为了避免后车之覆。我们不用笑话历史人物,他们的错误,今天照样有人在犯。
比如,我们是不是还认为几千年前的思想,照样可以指导现实?“半部论语治天下”——我们还生活在孔子时代?
比如遇到什么问题,明明是手槽,需要研究手法,却总有人按着“道德”整,按着“思想”整。
现实早就翻天覆地了,每隔五年知识就要更新换代,照样有人坚持“太祖成法不可改”!
多少人的知识体系根本没有超过中学课本,就认为自己掌握着宇宙真理,而且还像东林党人一样,一副誓死捍卫的模样……说实话,我们今天,不少人的思维模型和认知,并不比大明末年,进步多少。
现实向来无情。你可以看不懂它——你可以认为它错了,你的书本真理才是对的——反正最后自己买单就是了。
所以最后,崇祯自杀了;东林党人有的投降了,有的投湖了——嘉定三屠,扬州十日之类的大屠杀,在江南比比皆是……导致如此惨烈的状况,原因是,江南富户们突然发现:必须保卫大明帝国,才能保住他们的财富——可惜,已经来不及了。
鲜血向来比理论和道德更真实!
五、龙门客栈
按照惯例,我们最后谈电影。今天谈《新龙门客栈》。
《新龙门客栈》被誉为香港新派武侠的起点,堪称武侠电影的一座丰碑。
这个故事里面,你就能看到东厂有多牛B,一出场就彩旗飘飘,云彩飞扬、很是拉风。他们的管辖范围更是无处不在——连沙漠中开的龙门客栈,他们都能一窝蜂的到达。
就视角而言,它还是传统视角——死太监一定是干坏事的,而来自江湖的人,为了朝廷的安危,挺身而出,代表了正义。
该片真正的亮点是张曼玉的表演,太有风情了。在那个年代,她居然就知道勾引来自边关的帅哥梁家辉——很有女权主义的势头。
前篇回顾:【九维时评】坑爹的熊孩子是怎样炼成的?
小编:
最后惯例声明:
我们只是一家之言,千万不可当真理看!
尽管批评,不要客气!
(图片来源:@网络 )
(欢迎转发转载,但请注明出处。)
九维思享群口号:我们不求标准答案和终极真理,
只求智慧激荡,能让你发现别样的思维和观点。
目前由九维小编来负责本刊,小编微信(jwfh9w)。
扫描或者长按下图中二维码识别,关注我们九维凤凰,你一定有收获!